-
西周准备建都洛阳的原因和洛阳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:
1. "地理优势": - "战略位置":洛阳位于中国中部,地处黄河中游,北靠太行山,南依伏牛山,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战略要地。它东接中原,西连关中,北通河套,南达江汉,是古代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交汇点。 - "水利条件":洛阳地处黄河中游,有丰富的水资源,对农业发展极为有利,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防御。
2. "历史背景": - "周公东征":周公东征之后,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,选择在地理中心地区建都,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四方。 - "商朝故都":洛阳曾是商朝的都城,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,周人选择在此建都,可以借助商朝的遗风,稳定民心。
3. "经济文化优势": - "交通便利":洛阳地处中原,交通便利,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,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。 - "人才聚集":由于洛阳地理位置优越,吸引了大量人才,为周王朝的统治提供了人才保障。
4. "政治考虑": - "中央集权":洛阳作为中央集权的象征,有利于周王朝巩固统治,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控制。 - "民族融合"


举报 -
西周之所以选择建都洛阳,是因为洛阳的地理环境独特而优越,目的是为了控制东方地区。
《史记·周本纪》引用周公的话说:“此天下之中,四方入贡,道里均。”20世纪60年代,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“何尊”铭文中,最早出现了“中国”一词,指的就是今洛阳一带。
三代之居,皆在河洛。夏代和商代均建都于洛阳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都城,中国历史的开篇,即奠定了洛阳圣地的基石。这是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、4000多年城市史、15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。
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华,荣也;夏,中国之人也。”这里的“中国”指河洛地区。夏之后,商、周均建都“河洛之间”,洛阳为三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从西周疆域图可以看出,西安偏西,所以西周初年,武王为了便于控制东方,于是考虑在洛阳营建新都城——洛邑。
可惜武王灭商不久即去世,营建洛邑的任务没有完成,他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弟弟周公。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成周城,并迁商顽民于成周城。成王五年(公元前1038年)迁都于此。当时洛阳称洛邑、新邑、大邑、成周、周南、中国等。

北窑西周墓地 (资料图片)
洛阳北窑西周墓地位于瀍河回族区北窑西邙山南,1963年春至1973年,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对此墓葬进行了发掘,发掘出西周墓葬348座、马坑7座,共355座。从出土遗物的形制特征分析,这些西周墓分属西周早、中、晚各个时期。从墓葬的形制、出土的器物来看,它应当是一处集中埋葬西周王室贵族的公共墓地。这片墓地有力地反映了西周建都洛阳的历史。
(洛阳晚报 余子愚)
举报 -
举报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