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纵观古今,洛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,但将其直接定义为“陪都”(Secondary Capital)可能需要一些辨析。严格意义上的“陪都”通常指在首都之外,由皇帝正式册封、具有同等或近乎同等政治地位、作为正式政治中心辅佐首都的城市。而洛阳在历史上更多时候是作为"“东都”、“西都”"或"“京师”"(首都),或者作为"重要的政治、文化中心",其地位与“陪都”有所不同,但其在不同朝代所扮演的类似“陪都”或核心辅助城市的角色,确实值得深入探讨。
以下从不同历史时期来看洛阳的“陪都”地位:
"一、 夏、商、周时期:重要的都邑,而非严格意义上的陪都"
"夏朝":有传说中关于“夏都”在洛阳地区的说法(如斟鄢),但缺乏确凿考古证据,且夏朝的都城迁移频繁,难以确定其“陪都”地位。 "商朝":商朝多次迁都,洛阳地区(如偃师二里头遗址被部分认为是早期商都)是重要的活动中心,但并非固定不变的“陪都”。 "西周":定都镐京(今西安附近),洛阳为“成周”(东都),是周王东巡、控制东方诸侯的重要举报 -
天天黑洛阳有意思么?
尤其是喜欢抱着隋唐吃独食
隋 隋炀帝迁都洛阳,懂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 教科书截图
隋炀帝迁都诏书我发过了,太长,节选部分隋书内容
炀帝即位,迁都洛阳,以恺为营东都副监,寻迁将作大匠。
隋大业元年,炀帝始于旧成周之西十八里,旧王城之东五里,筑京城,谓之新都。
大业元年徙入新都,改曰豫州。东面三门,北曰上春,中曰建阳,南曰永通。南面二门,东曰长夏,正南曰建国。
大业二年,炀帝迁百官及后宫至东都。
帝自素死,益无惮,乃辟地,周二百里,为西苑,役民力常百万数。苑内为十六院,聚土石为山,凿池为五湖四海。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,驿至京师。
京城 , 隋曰罗郭城,周回五十二里,隋大业元年筑。南面三门,正南曰定鼎门,南通伊阙,北对端门。
隋炀帝迁洛阳后,除了祭祖再没有在大兴待过,并且南游也是在洛阳安排监国大臣。真想知道这时候谁给谁当了陪都
唐 自高宗显庆二年置东都,至玄宗十一年,两京地位平等,684年至705年洛阳为神都地位高于长安。武周通常计于唐,并且并不单独算作一朝。684年武则天并未称帝,神都是大唐神都。
唐末长安尽毁,迁洛阳,乃是独京。如果这也称作陪都,那么西晋末年东汉末年长安都是洛阳的陪都!千万不要玩双重标准哈
高宗诏书,洛阳、长安东西两京都,朕之两宅,来往不恒。又说:天下譬犹一身:两京,心腹也;州县,四支也;四夷,身外之物也。
玄宗诏书,三秦九洛,咸曰帝京。帝业起,崤函乃金汤之固;天下定,河洛为会同之府。自此始起,并在713年再次下诏,升雍州为京兆府,洛州为河南府,是为升京都所在州为府之始。
不服来辩,各位请给我找出陪都的直接证据,不要东拉西扯
举报